艾玛 · 沃森越来越不像个演员了。
尽管《美女与野兽》票房亮眼,但很少人会把功劳归因到她身上。
相反,她最近麻烦不断。
首先是前几天电脑遭黑客入侵,导致一组穿着暴露的私人照外流。官方回应称,这是 2 年前一次试装时拍的照片,同时强调 " 艾玛绝对没有拍过裸照 "。
19 岁,丢下魔杖来到布朗大学深造,从演员转身为 " 美女学霸 "。
魅惑时略显青涩。
激动时略带僵硬。
2013 年出演《珠光宝气》,导演是拿过奥斯卡和威尼斯金狮奖的著名才女索菲亚 · 科波拉,但成片质量不佳,媒体对艾玛的评价也只有 " 看她脱离赫敏的身份扮坏女孩很有趣 "。
但是看 " 赫敏 " 用力过度的装坏,总有种画风不对的感觉
2014 年在《诺亚方舟》给安东尼 · 霍普金斯、詹尼弗 · 康纳利,罗素 · 克劳等大神配戏;这部豆瓣排名第一的短评是这样的:
天哪,谁能来教教赫敏小姐什么叫演戏么!
你能看出这个浮夸的悲伤,发生在公公要杀死自己孩子的绝望瞬间吗?
2015 年,第一次尝试历史剧情片《尊严殖民地》,在英国首周末票房只有 47 英镑。
到了 2017 年的《美女与野兽》,NPR 依旧如此评价:"(沃森的)声音不足以支撑电影,表演也十分疏离。"
同样是主演商业大 IP 电影出道的童星,克里斯汀的待遇比艾玛一直差得多。
18 岁时,《暮光之城》让她收获了一个世界知名的男友和一批狂热的粉丝,却也顶着 " 睡不醒 "、" 面瘫 "、" 任何表情都像下一秒要吐出来 " 的演技差名。
网友嘲讽:每个情绪都表现为面瘫
2012 年在拍摄《白雪公主与猎人》时出轨已婚导演,人设崩塌,形象崩坏。
男友罗伯特 · 帕丁森和她分手,在 2013 年 " 好莱坞最惹人讨厌的演员 " 投票中,她名列第二。
这段痛苦的时光中,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演艺道路。
蛰伏期后,克里斯汀精心挑选角色,并尝试打破演技天花板。正如她自己所说:" 我把我的世界点燃,看它烧成了灰烬。"
她出演的角色大多和自己的个人特质有一定契合(比如都有很 " 丧 " 的阴郁一面),但是她会通过微表情的调整,来掌控表达不同的情绪。
加上一直在线的选片眼光,近年精彩作品不少。并且她在片子里的表演,都能得到大多数媒体的认可。
《暮光之城》后,她有漫画色彩浓厚的商业喜剧《美式极端》;
在片中和奥斯卡影后朱利安 · 摩尔彪戏
还有探讨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文艺片《锡尔斯玛利亚》;
拍摄技术上的变化,其实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很高
而且,大导们都很爱她。
2016 年,她接连合作了伍迪 · 艾伦、阿萨亚斯以及李安;而他们,都没有注意过《暮光之城》。
李安对她的印象来自于 2007 年的小成本影片《荒野生存》;阿萨亚斯盛赞她有美国女演员中难得一见的摩登气质;伍迪 · 艾伦一开始不相信她能出演《咖啡公社》中色调明媚的女秘书,亲自试镜后才表示了满意。
《咖啡公社》中有复杂恋爱关系的女秘书瓦尼
这就是作品的重要性。
钱钟书说 :" 吃了一个鸡蛋 , 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 ?"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在演员这个行当。
即使克里斯汀因为劈腿,出柜,摆臭脸,奇装异服等花边长期占据新闻版面,但导演们始终认可她 " 凭作品说话 " 的实力。
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种命悬一线的紧张氛围吗?
艾玛蜻蜓点水式的表演,让观众难以被剧情的起伏扣动心弦。
再举一个栗子,贝尔和野兽第一次打照面。
注意看艾玛的表情变化??
突然吃了一惊,然后吃惊的表情变弱,愣住。
这,和人物的心理过程时相矛盾的。
真实的反应应该是??
由于光线昏暗,第一眼看到一张模糊的怪脸,条件反射地退后;下一秒意识过来,是一个怪兽,这才开始大吃一惊。
情绪由弱到强。
这一点,原版动画表现得很到位??
贝尔先是后退,捂住嘴,然后惊恐地把头扭到一边。
有人会说,艾玛不害怕狼,不害怕怪兽,是她在诠释时代女性的勇敢。
抱歉,这不是勇敢,是无感。
勇敢是,明明怕得不行,还愿意挺身而出,救出父亲。
艾玛与角色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墙。
这堵墙,就是她为自己划定的的人设。
我们知道," 演员 " 和 " 偶像 " 的区别在于,前者卖作品,后者卖人设。
" 人设 " 大多是和表演无关的部分(比如 " 颜值 "" 性格 "" 出身 " 等特质),主打的卖点是和粉丝的 " 共情 "。
而人设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它的高风险。虽然吸粉快,但一旦做出任何与人设不符的行为,容易引起粉丝反噬;
对演员而言,人设最大的危害还在于,限制了戏路。观众对本人的人设印象越深,对作品形象的感触也就越浅。
而艾玛不断雷同的选片标准,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她究竟是对这个角色感兴趣,还是对这个角色背后代表的意义感兴趣。
她更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请别误会,我也是哈迷," 赫敏 " 我也喜欢,甚至,再不爱艾玛 · 沃森的人,也必须承认她的美貌、天赋,及推动女权运动的贡献。
但,再爱艾玛 · 沃森也很难理直气壮地说,她是一个好演员。
在我看来,一个演员真正应该花心思经营的,始终是他(她)的作品。
作品是 1,作品之外的种种声音,是 0。
先有 1,后面的 0 才有意义。
奥黛丽 · 赫本晚年全身心投入公益,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奔走,但提起她,我们想到的还有,《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
娜塔莉 · 波特曼同样高智高才,同样为女权发声,但她也承认,对 " 花瓶 " 的恐惧长时间困扰着她," 甚至在毕业 12 年后,我仍然对自身的价值感到怀疑。",最后,正是凭借一部正视自卑的《黑天鹅》,打消质疑,完成转型。
这个时代,出一个 " 你知道 TA 有多努力 " 的流量偶像只需要算计,造势,而出一个靠作品说话的好演员,离不开真诚与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