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大火,成了继「琅琊榜」之后,又一部演技派的流量碾压小鲜肉的国产剧:中国最「见不得人」的一面都敢拍,这群老戏骨疯了吧?
大尺度、大格局,加上清一色的殿堂级戏骨,老妹儿立马嗑上瘾了,一晚上连刷 7 集完全停不下来 ~
吴刚毕业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人艺有多严,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
他们的演员都是自己招收、自己培养,缺哪款招哪款,就算你是名家后人,能力不够也不给你上。
早年“人艺五虎”中,丁志诚凭着「重案六组」燃烧了老妹儿的一整个青春、冯远征凭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笼罩了多少人的童年 ……
“人艺五虎”王刚、冯远征、吴刚、丁志城、高冬平(从左到右)
而吴刚则一直沉迷话剧,无法自拔,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火成一枚表情包。
在李达康这个角色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潜伏」里的陆桥山认识吴刚的。
「潜伏」
陆桥山这个角色不大,只是剧中的一个小配角,但足够让观众恨得牙痒痒。
他是情报处长,外表文文弱弱,实则机关算尽,动不动就搞小圈子、裙带关系,一脸“笑面虎”,把小人的那点心思演得入木三分。
可是他又蠢,被余则成耍得团团转还看不清大局和权术。
在老妹儿印象中的反派里,他就像冯远征的安嘉和、李明启的容嬷嬷一样深入人心。
其实吧,吴刚也不是没机会火,而是他不想火啊。
1991 年的央视春晚,有一个红遍全国的小品「换大米」,和郭达、杨蕾搭戏的那个练美声的小伙子,就是吴刚。
当时的达康书记,那是嫩得一个掐出水来。
央视的春晚要捧红一个演员,那是分分钟的事。找他演小品的人很多,但吴刚不干,话剧是他的本命。
还有一次,谢晋找他演「开天辟地」的毛泽东一角,他也拒绝了,饰演特型演员容易让自己戏路变窄,他还想尝试更多角色呢。
好的演员,就是演什么像什么,一张脸上交错着几十个、上百个角色,但未必认得出他本人。
「建国大业」的闻一多,「光荣的愤怒」的叶光荣,「白鹿原」的鹿子霖,「铁人」的王进喜 …… 有哪个角色是一模一样的?
「建国大业」
「光荣的愤怒」
王刚演戏的时候,一直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不动摇。
第一个就是尽量不演类似的角色。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演一个角色,就去查这个人物生活的年代。
按吴刚的话说就是,每个年代的人物都不一样,他们的穿衣、说话的方式、瞅人的眼神儿都截然不同。
比如饰演「建国大业」里的闻一多,他把那个年代的报纸、杂志、画报、书籍尽量都翻了个遍,看清了大背景,才能找到人物的“根”。
为了塑造每一个新的角色,他可是对自己绝不手软。
要说最狠的,还是饰演「铁人」中的王进喜。
开拍前,吴刚特地买了火车票到大庆去,在铁人博物馆里泡了两天,听了无数遍王进喜的演讲,工作人员都认出他了。
导演觉得他声音太漂亮,他就玩命迎着风扯脖子喊,把声音喊劈了。
别人说他长的太“贵气”,不符合王进喜那黑瘦健壮的的体格。他就在开拍前每天坚持只吃 5 颗花生米,10 天瘦了 17 斤多。
等作品出来一看,大棉袄,破毡帽,黄牙齿,糙皮肤,胡子拉碴,吃冷饭生菜,跳泥浆池,可不就是几代人心里的精神支柱嘛。
「铁人」
戏中有一段是井喷的情节,那泥浆可都是真材实料配比出来的泥浆,除了没放原油。
零下 35 ℃的天气里,直接往里面跳,那一双独特的欧式三眼皮,就是在这场戏里被喷射的泥浆给刮开的。
也是这部影片,让吴刚斩获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要说吴刚的第二个原则,那就是话剧永远排在第一位。
只要北京人艺需要,档期错不开,多么好的影视剧本子,他都会推掉。
出道 30 年,演了 18 年的话剧,曹禺的三部大戏(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他都演过,话剧界的最高奖项“金狮奖”早已入他囊中,还守着这苦活儿做什么?
还不是因为热爱,别人都投入影视剧去了,就他守着话剧不挪窝。
话剧「茶馆」中的唐铁嘴
从 1988 年起,他一直在演话剧「哗变」中格林渥律师的 B 角,也就是我们说的替补,直到 2006 年吴刚才转了正角,也正是这部戏让他斩获了“金狮奖”。
18 年的话剧磨砺,给了他扎实的演技功底。
话剧「哗变」
三十多年了,这个不在乎火不火的戏骨终于火了。
有人说,吴刚这是大器晚成。老妹儿觉着,这大器其实早就成了。
正如吴刚说的:
“一炮走红的感觉固然好,但能给你带来多久的荣誉?所谓“红”是什么标准?要全国老百姓都认识你,才算吗?”
“一炮而红的,只是你塑造的角色,可你还是你。”
“演员是一个可以做一生的职业,没有退休这一说。不管怎么演,都是给自己积攒能量的一个过程。人不能着急,只要你把自己准备好了,一定会有结果。”
我们都会喜闻乐见“达康书记”的火爆。这样的演员,值得我们来守护 ~
最后送上彩蛋,吴刚的小品「换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