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有人报料:广元市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长期以来有两种鱼,一种是每条头上都有一把宝剑似的头骨,另一种鱼则全身无甲。虽然都味道鲜美,但村民却都说不出鱼的名称。为证实真伪,记者专程前往现场打探。
24上午9点,从广元出发,驱车近两小时,来到位于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4组,鱼洞已被修西成高铁放炮震落的石头掩住洞口,但仍有很大的水从洞口两边冒出。“这水浑的,说明是从陕西洛阳一带经地下暗河流出来的,足有300多公里。”同行的村民惠贤全说。粗看这段河,也形似一条鱼状。在鱼鳞村头,中铁十九已局正在修建西成高铁隧道。
来到该村4组退休老师郭友富家,几个休闲的老人正喝着自己酿的早酒。听说记者了解关于鱼洞河里鱼的事,他们一边安排村民惠俊仁去河边钓鱼,以便让记者见识,一边争先恐后地介绍起来:
现年57岁的惠贤明说:“我家世世代代住在这里,我曾经在鱼洞乡文化站工作,负责编写乡志和为广元县志搜集资料。我们这里之所以叫鱼洞乡,是因为以前盛产从暗河里出来的鱼。传说道光年间,皇帝将这个村封为‘贡鱼村’并立有碑,且规定当地百姓概不交苛捐杂税,只是每年向皇帝供鱼。但没有实物证明,写的乡志一直是一种遗憾。”
63岁的退休老师郭友富接过话头:“我从懂事起,就晓得这河里鱼多。而且它们有几个特点。一是,平时,鱼在洞里很少出来,只有天气闷热、打雷或晚上就会出来,有时一出来就几百上千条,每条4斤多重的居多。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缺吃,有人用鱼滕精在河里一次就毒死了大约3000多斤,之后就不多了。2008年‘5.12’地震时,我们还在洞口捡了好几十条呢!二是,从鱼洞口的鱼从两边洞口出来,我们称为左细鳞右白甲,而只到出口下游3公里左右的袁家村3组(小地名大树口)就没有了。三是,这种鱼煮出来特别细嫩又香。上个世纪的六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村民在伙食团全靠吃鱼救了命。”
44岁的郭从军则说:“我小时候经常爱在这河里捞鱼,从洞口两边出来的细鳞鱼不带甲,白甲鱼的鱼剌很软。但它们很敏感,一有响动就回洞里了,应该是属于冷水暗河里的鱼。”
“据说从洞口出来的鱼头骨上都有一把宝剑,是真的吗?”一旁的惠贤全说:“这个洞里的鱼确实多,去年11月28日,我准备在这里建个养鱼苗基地,那天在挖开洞口时,立即跳了几十条一斤多重的鱼出。同时,我们还挖出一块石碑,由天色较晚,觉得没多大的意思,就又埋到河里了。另外,以前大家吃鱼都没注意,今年5月份,广元市水产站的领导来考察,大家在吃鱼时才发现,每条鱼的头骨上都有一把宝剑。”究竟是属什么鱼,多年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