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北上广等大城市消费水平高,房价贵,尽管北漂生活艰苦,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谋生、为了干一番事业,最终选择了像北京这样的全国一线大城市。但是这些城市显然已经拥挤不堪!为了缓解人口居住问题,北京拟推行居住证制度。
资料图
《决定》摘编
实施居住证制度
围绕破解“城市病”的难题,落实中央关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科学制定人口总量中长期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人口调控措施。落实人口调控属地责任。实施居住证制度。
专家解读 北京市政协委员 陈小兵
中心城区内迁人口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北京市中心城区一直在疏解人口,未来几年,仅东城区就计划每年疏解1万人口。其中,由城市中心区转移到朝阳区的人数约有50万人。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就是内迁人口的管理问题。中心城区的外迁人口,政府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但取代这些原有人口“内迁”到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口在管理上却存在一定的真空。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明确和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和业态。
那么,哪些城市业态和首都性质功能与人口资源相匹配呢?
2013年北京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北京旧城改造主要采取将原居民迁到郊区定向安置的方式,没有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但同时,旧城原址的业态更新过程也引入部分产业或建设高密度的住宅区。仅2005年至2011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户籍人口减少7.2万人,“置换”增加17万外来人口。这种方式一方面在中心城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人口进一步聚集;同时由于外迁原居民的就业岗位多数还在中心城,居所却在周边郊区,带来职住长距离分离,交通拥堵问题加重。
内迁人口的有效管理有赖于中心城区的业态升级,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如果后续管理跟不上,这个工作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资料图
《决定》摘编
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共享
颁布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落实好六省区市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空气重污染的预警应急机制、联动机制。
专家解读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朱良
推广电子车牌管理上路机动车
目前北京拥有超过500万辆机动车,在遭遇极重污染天时实施单双号限行,的确能有效降低道路机动车总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这是目前短期可以做的。治标,但不治本。最有效的措施还是推广电子车牌,通过车辆信息的电子化管理,灵活掌握管控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杜绝“一刀切”。
在实施“重污染”管理措施之前,有关部门应先明确“重污染”的法律责任。比如运输企业的车辆因为重污染措施无法上路,导致运输合同无法完成,需要先明确属于“不可抗力”还是“违约”。要避免在这方面出现纠纷。另外,北京应该完善现有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机制,合理分布空气质量监测点。
今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同时本市还将加大和周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空气重污染的预警应急和联动机制。记者在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表示支持北京在极重污染天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专家还建议先明确“重污染”的法律责任,同时在远期推广实施电子车牌,以控制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
资料图
《决定》摘编
严格落实汽车总量调控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轨道交通投入、建设、运营机制,优化地面公交线网结构。
落实严格的汽车总量调控政策和区域行政政策。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强度,引导绿色出行。
专家解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 高扬
用车位控制私家车购买和出行
目前北京私家车多、乱停车现象严重,因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施划公交专用车道,形成系统,形成网络,让地面公共交通真正有所作为。这样一来堵的就是小汽车,松的就是公交车,至少在地面上能够给市民提供一个可以保证出行时间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多一个选择。此举同时能够起到抑制私家车出行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从加强停车管理入手。停车管理的不足,是导致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过快的原因之一,当市民买车、用车无所顾忌时,车辆只能越来越多。早在2004年以前,北京曾经实施过一项政策:购车除了要有北京户籍之外,还需要提供泊车车位证明。就算现在没有这样的政策,如果把停车问题管理好,严格执行夜间不能乱停车,白天停车违章就罚款,那么将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考虑还是否购买车辆,更有一部分人会考虑还要不要开车去那个地方,现有的停车场也将得到充分利用。
北京现在还属于停车车位缺乏的阶段,社会公共停车场应该用社会化资金来建设。把停车问题管理好,车就一定要进,停车场有营利就会有人兴建。当然兴建停车场并不是为了满足所有车辆的停泊,这就需要配合其他经济措施以及市场需求,让停车场根据不同区域、地段提高停车收费标准,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目的是利用车位对私家车的购买和出行进行控制。
资料图
《决定》摘编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启动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市容环境管理的机制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服务网格、社会治安网格有序对接。建立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体制,提升城市运行监控和预警应急能力。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加强规划、财政、投资、产业、价格等协调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专家解读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连玉明
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
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是破解城市病的重要改革举措。而具体谈到如何健全精细化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让公众参与其中。
北京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转折点上。这个关键就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讲就是如何把北京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其中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本质上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体制机制。
无论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还是交通发展指标上来看,北京的实际情况,都超出了当初规划的规模,而这些“规划失灵”,是导致北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污水治理难等“城市病”严重凸显的重要原因。
北京并不是个例,在大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失灵是个世界性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强化规划修编的科学性、强化规划的市场性和强化规划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弥补传统规划失灵的一个重要制度。在修编工作中,必须注重和加强城市规划在制定、编制、审批、实施环节中的公众参与。应当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方面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从全球视野、国际眼光看,我们的公众参与广度和深度还是十分有限的。公众参与的主体、权利、内容、方式、途径都很单一,也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方面还需要我们加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