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回望2013,深圳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跃居全球港口三强,引起国际航运界的关注;深圳以一个地区的GDP规模,超过葡萄牙的经济总量;全市人均GDP去年突破2万美元,首次超越台湾地区,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比肩……
上月底,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提出全力推进“三化一平台”改革攻坚。其中,“国际化”成为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的重要一环。
这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在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以更宏阔的视野推进新一轮改革攻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不断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国家使命,特区责任。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全面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以开放促改革,国际化引领城市发展升级
进入2014,回望2013,深圳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跃居全球港口三强,引起国际航运界的关注;
——深圳以一个地区的GDP规模,超过葡萄牙的经济总量;
——全市人均GDP去年突破2万美元,首次超越台湾地区,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比肩……
而此时,敢闯敢干、勇立潮头的深圳没有止步,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首次提出聚焦湾区经济的构想。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认为,这显示深圳将更加主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学习追赶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样的全球经济高地。
聚焦湾区经济,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形势下,深圳着眼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实际上,如果梳理深圳发展35年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将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特区发展处在重要关口和节点上,“以开放促改革”“推进国际化”一直是特区决策者谋划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深圳正是在与国际接轨中,不断推动改革开放深化和城市发展升级。
从特区诞生时起,中央确立深圳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1987年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的中心任务。长期研究深圳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这成为深圳国际化建设的发端。“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深圳这样先天就带有国际化的基因。”
再看这些重要历史节点:1990年,市第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外向型多功能国际性城市”;1995年市第二次党代会,“国际性城市”写进了大会报告标题;
2003年,市委提出深圳要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2010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近期市委关于“三化一平台”的部署,更将“国际化”上升到改革攻坚的战略高度。
这一系列重要节点上的重大部署,标示了深圳以开放促改革、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纵向轨迹。沿着这一轨迹,当年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深圳特区,如今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观察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软硬”兼修,提升国际竞争力
置身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深圳如何以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在更高的层面把握未来发展之路?
答案如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国际竞争力?城市研究专家认为,它是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既反映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中,也涉及城市管理、创新体系、社会文化和市民素质等方面,深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胞。
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软硬”兼修。
——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多大,重要的标志是产业。
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有特色,则城市品牌鲜明;产业面向未来,则城市动力澎湃;产业走向世界,则汇聚世界资源,聚焦全球目光。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任颋副教授认为,就像硅谷之于美国,班加罗尔之于印度,深圳之于当代中国,正在于创造了大量的科技与财富的奇迹而声名远播。创新创业已成为深圳城市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深圳走向世界的独特视角。
近年来,深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目前,深圳遍布世界各地的境外企业和境外机构已达2300家,在美、英等国设有100多个研发型企业。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优秀本土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在全球各地拓展发展空间,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杰出代表。
“全球化企业是所在城市展示给世人最好的名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代琪认为:“许多海外客户、外籍员工来到华为总部,通过华为感受深圳,又通过深圳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推动深圳国际化,企业是有责任的。”
——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城市的竞争,既要拼经济,更要拼文化。深圳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安认为:“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文化关乎一座城市的教养和尊严。”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内体现包容性,更有凝聚力;对外体现开放性,更有影响力。2011年世界大运会在深圳举行,成为有史以来我市举办的首次大型洲际体育赛会。这是深圳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次成功试航,也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精彩”,有力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尽管软实力很难用量化标准来界定,但大运会的实践显示,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制度规范、文化内涵、法治水平,到每个市民的行为方式、文化品位、精神面貌,都是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久久为功,推进国际化建设
“深圳要树立国际化新标杆,应在新一轮发展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国际化推动对外开放升级,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化体制改革,带动发展方式、治理体系、制度规则、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创造更好的营商发展环境。”这是对深圳国际化发展路径的一段精辟论述。
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不妨看看专家、市民的建言。
继续推动本土企业走向世界。OECD中国问题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赫德建议,深圳应扶持更多有国际创新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当这些企业走出国门后,将反哺深圳国际化,将对作为企业总部所在地的深圳产生人才、服务、环境等需求。以他们的需求来构建我们的城市,国际化才是可持续的。
让不同国家的人融合相处。深圳已累计引进国(境)外专家70万多人次,那么如何留住并吸引更多国际人才?一些在深外籍专家表示,最担心城市公共服务“中外有别、社区隔离”。对政府而言,不仅要为外籍居民提供学校、社区、医院等服务,更要在促进他们与本地居民融合相处上下工夫。
进一步推进深港合作。深港合作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认为,香港深圳应更紧密合作,共建世界级国际都会。
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是国际化城市的共同特征,也是一座城市开展国际交往、集聚国际资源、得到国际认同的基本条件。许多市民认为,深圳应继续向香港、新加坡学习,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国际规则办事,以一流的法治来推动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生态和一流的文明素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还提出,那些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城市管理事项,还要坚决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这方面深圳已有良好开端,要继续推进。
政府服务应加快与国际接轨。北京大学海闻教授认为,深圳公共服务国际化的差距,体现在公务中双语使用比例较低、迄今缺乏专门的政府服务英文网站、外籍人士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等方面,应引起重视。
深圳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品质,是极为鲜明的特色。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还认为,今后深圳应进一步扩大在国际组织、国际事务、国际活动中的影响,强化深圳城市的文化放大功能,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设国际化城市,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市民共同携手,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