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高的,不一定是好片;但评分低的,一定是烂片!
所以番茄君与本片遭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阴影之下》
洋娃娃丢了,健身录影带也丢了,情况越来越糟。
深感无助的 S,抱着女儿,跑出家中求助,却被警察以衣冠不整为由拘捕。
警官的这段台词显得特别讽刺,即身处战争孤立无援,身为一个女人最先应该考虑的,不是自救,而是不要暴露自己。
这成了男权统治下的政治正确。
裂痕一旦产生就难缝合,这个社会的裂痕亦是如此。
已经绝望的 S 甚至不再信任自己的女儿,把她当作恶魔,逃跑途中丢下女儿,回身去床下寻找 " 真 " 的女儿,等待她的却是新的恶魔幻想。
这个恶魔张开血盆大口,试图将 S 吞噬。
整部片子所有的恐怖点都集中在最后的半个小时里。
女主猛地坐起,镜头倾斜,站在房间门口高烧不退的女儿说她做噩梦了。
女主招她过来抱抱,结果女主安慰着安慰着,低头一看:怀里的女儿成了找不到的布娃娃。
类比这样的幻觉程度开始升级:
被胶布贴着的窗户忽然从外边伸进来一只手。
被胶布贴着的穿塌的楼顶爬下来一个人。
在艾兰的丈夫突然出现在枕边要跑进她的身体里去。
惊悚只持续一两秒,以女主惊醒结束。
她开始害怕,甚至找来还没走的邻居来查看房间。
当起初给女儿讲鬼故事的男孩一家也要走了时,女主迟疑地喊住最后一个上车的男孩婶婶,一句瑟瑟的 " 一路顺风 " 漏了她的底。
所有人都走了,女主再也待不住了。她也要走。
可布娃娃还没找到,女儿哭喊着不肯离开。
如果是一开始的女主,她或许会吼骂一番直接带女儿离开。
可是此刻的她,其实比女儿更想找到布娃娃来证明发生的诡异都是假的!
好在,最后母女重新站在一起,女儿在最后一刻将深陷泥潭的母亲拉起,两人实现了惊天大逃亡。
经典恐怖片结尾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反转,如《小岛惊魂》、《第六感》。
一种是开放式结尾,如大名鼎鼎的《闪灵》、《迷雾》。
本片的结尾没有太大的波澜,母女驱车奔向新生活。
" 这就结束了?"
你会问,然而真的结束了,波澜不惊。
女孩 D 安详入梦,母亲 S 惊魂甫定,希望的曙光就此点燃吗?
唯有这残缺的洋娃娃预示着这场心灵之殇还将继续。
看下来,番茄君认为本片有着不少的闪光点。
导演将恐怖片嫁接了更多的现实,恐怖不再只是单纯的披头散发的女鬼,无病呻吟的神鬼传说,而有了更新鲜的元素。
这里有高压,有男权,有战争。
这些现实压力,来自读书的医学院,来自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丈夫,来自警察局的警长,甚至是邻居的怀疑,一盒健身录影带。
这压力如同空气般抓不住摸不着却无处不在。
连最信任的人都变得可怖,这才是最大的恐怖吧。
本片将这些压力具像化为一幕幕恐怖的场景,你看到的依然是传统恐怖片中的片段。
但这些画面内涵外延要丰富饱满许多。
它不再满足 " 吓你一跳 ",而在于让你 " 细思极恐 "。
以后的恐怖片会多出一个类型:
现实主义恐怖片。
番茄君突然觉得,本片为我们国产恐怖片提供了一点借鉴的思路。
国产恐怖片一直被认为是个伪命题,由于规定不能出现鬼怪,电影一阵子疑神疑鬼后最后几乎都归结为主角精神有问题。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国产恐怖片能让观众笑场。
我们的现实问题那么多,有些话题不适合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就成了禁片,被和谐。
那么,为何不披上恐怖片这层外衣,借着恐怖镜头表现出来呢?
比如持续高涨的房价,医患问题,暴力执法问题,传销洗脑问题等等。
我们拥有这么好的素材,为何让这些素材成为《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用烂的边角料,而不搬上大屏幕呢。
我预言,现实主义恐怖片一定是未来国产恐怖片的出路。
比恐怖更恐怖的是现实,比鬼怪更狰狞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