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天气越来越热,鸭老师寻思整点儿雪糕,以备防暑解暑之需。不看不知道,这一看啊,记忆里一块几毛钱的雪糕都没了。
好家伙,剩下的都是价格死贵、口味贼特别的各种网红、联名、“怪味”雪糕们。什么均价10多块的某街1946、表薛高,老牌奶厂联名的奶糖、坚果雪糕,想象力奇特无比的芥末味、白酒味、东北铁锅炖雪糕......当然,还有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的文创雪糕。
鸭老师一直觉着,在商业的世界里,造型、口味、名称更多只是噱头,“涨价”才是王道。
这不,有人就算过一笔账。以最普通的伊利冰工厂为例,一开始卖1块钱,后来一路从1块5涨到3块,有的地方甚至卖到了3块5。10年内,价格翻了3倍左右。
乍一看,涨幅也没那么大,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如果对比同时间段(也就是2010年到2019年)的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雪糕价格可是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涨的还快。
普通雪糕如此,更不用提走高端路线的网红雪糕了。18年天猫双十一大促的时候,别的品牌都在打折,表薛高反其道而行,推出了66元的限定款“厄瓜多尔粉钻”。这款雪糕后来也被称为雪糕界的爱马仕。当天,15个小时内,2万支“雪糕爱马仕”一售而空。
那么问题来了,雪糕卖得这么贵,为啥还有的是人买单,国人就这么有钱吗?
雪糕属于低频消费品,中国人均冰淇淋年均消费不到3公斤,远不如美国日本。
可是夸张的是,中国市场能给哈根达斯贡献一半的收入,就是因为人家卖得贵啊!
按照这个逻辑,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低频高价的生意,雪糕冰淇淋只有赚品牌溢价才有出路啊。
07年到13年的时候,奶、糖、巧克力等原料,以及人工、运输、冷藏等国产雪糕想挣钱也得卖的贵才行啊!
环节成本的上涨推高了雪糕价格,雪糕正式告别“一元以下”的时代。
16年开始,赶上国内的消费升级,不少冷饮品牌开始走“高端路线”,国产品牌开始与雀巢、八喜、DQ这些外资品牌抢市场,雪糕步入3~8元大关。
再之后,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红雪糕蜂拥而至,价格轻松破十。
根据某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分析,到2021年,中国的冰淇淋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600亿元。